当前位置:首页 > 快讯 > 正文

“大运六朝元老”马越斐的校园乒乓情2023-08-08 08:05:40 | 来源:中国青年报 | 查看: | 评论:0

7月28日的成都大运会开幕式上,马越斐作为8位旗手之一,手执国际大学生体育联合会会旗,踏上投影着1959年以来历届大运会会徽的“大运历史之路”。而她本身也是这段历史的组成部分。2009年起,作为华东理工大学(以下简称“华理”)学生,马越斐连续征战4届大运会并获得乒乓球项目冠军。毕业后,她成为华理的一名青年教师,在大运会上,她也成为了站在新生代运动员背后的那个人。

第六次踏入大运赛场,马越斐仍能回忆起大运会为她的人生写下的重要注脚。2001年,就读于华东理工大学的帖雅娜在北京大运会上获得3枚金牌。前辈在国际大赛上的熠熠星光,让正读初中的马越斐慕名来到华东理工大学乒乓球俱乐部。


(资料图片)

1992年,全国第一个由高校组织的乒乓球俱乐部“华东理工乒乓球俱乐部”成立,与上海中学、上海启新小学合作共建,探索“大中小一条龙人才培养模式”。来到华理乒乓球俱乐部后,在中学里读书、到大学里训练,成了马越斐的新生活。

彼时华理的乒乓球训练馆里,展示了帖雅娜等历届华东理工大学优秀乒乓球运动员的照片。“我当时就想,有一天我的照片也得放上去。”马越斐说。

对于高校体育来说,大运会是最重要的赛事、最大的舞台。对马越斐而言,它也是一座需要不断攀登的高峰。2009年第一次参加大运会,马越斐获得了乒乓球女子团体冠军和女子双打亚军。比赛留下的遗憾让她在接下来的两年中铆足了一股劲儿,有针对性地精进技术,以求在双打项目中实现突破。“虽然那段时间训练很辛苦,但在比赛中发现问题,再给自己提出新的要求,不断去追寻新的目标、完成突破,就是大运会对我的激励。”两年后的深圳大运会上,马越斐和饶静文在女子双打中获得金牌,为之努力的目标成为现实,这个冠军在马越斐看来意义非凡。

如今作为教练来到大运会,马越斐会从运动员身上看到自己当年的身影,也因此更能洞察小队员在赛场上的内心世界。本届大运会上,获得乒乓球女双金牌的钱天一和赵尚,就让马越斐想起了2011年的饶静文和自己。“当年是饶静文姐姐带着我打,现在是经验比较丰富的钱天一带着赵尚打。”作为组合中年龄小、经历少的那个,马越斐当年非常担心自己会拖团队的后腿,心理上难免波动大,因此她很理解首次参加国际赛事的赵尚可能会出现情绪起伏。“年轻选手有压力、情绪有波动很正常,这个时候就要去疏导,帮他们缓解压力,让他们放手去拼,把自己的特点和优势打出来”。

无论是教学训练,还是对运动员的关心照顾,马越斐都在不断地向她的老师、华理乒乓球功勋教练臧玉瑛学习。臧玉瑛1982年来到华东理工大学任教,培养了帖雅娜、高军、王艺迪等一代代优秀大学生乒乓球运动员。“我一直觉得臧老师做队员思想工作是一绝。我上学的时候,遇到一些自己无法排解的问题,找臧老师聊一聊,她就能给我说通。”马越斐说。

现在,马越斐理解了臧玉瑛那句“我和你在一起的时间比和我儿子在一起的时间还长”。当了教练以后,她和臧玉瑛一样一周7天陪队员训练,“的确比和家人在一起的时间还要长,对队员的感情和关心也就成了自然而然的事”。

除了和臧玉瑛一起指导队员训练,马越斐还是臧玉瑛的“帮厨”。华理乒乓球俱乐部成立初期,赶上备战集训期,为了保证队员的营养跟得上,臧玉瑛常常亲自下厨给大家加餐。如今出国比赛时,怕队员吃不惯,教练们还会带上锅和泡面、榨菜等食材。即便条件有限,但哪位队员喜欢海鲜味、谁爱吃老坛酸菜味或红烧牛肉味,马越斐都一一记得。

马越斐还会不厌其烦地给自己带的队员分享,当年的自己多么想登上学校乒乓球馆里那面荣誉墙,实现这个从小就萌生的愿望有多么不容易。现在,那面墙上不仅有马越斐,还有她的学生魏闻声、王姝。那一张张照片,是中国大学乒乓球事业蓬勃发展的缩影。

本报成都8月7日电

上一篇:“史上最强”医药反腐风暴来袭:年内150多名医院院长、书记被查,多场医药学术会议不约而同延期 最后一页下一篇:

最近更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