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资料图片)
2023年国内汽车行业的整体走势,处在一个相对不乐观的状态下,尤其是当整个市场需求降低,汽车市场在供给端出现明显的产能过剩,当需求不足,产能过剩时,国内汽车市场就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价格战这种情况。从今年3月至今,至少已经出现了两次大规模的降价潮,而且几乎都是厂商领衔,汽车行业的降价潮,维持了国内乘用车市场销量基本盘的相对稳定,乘用车销量没有出现大幅度下滑的态势,但是对于行业利润,利润摊薄却是一个既定事实了。
日前乘联会发布消息称,今年7月,汽车行业在成本同比增长6%的情况下,整体利润却下降了30%,营收增加利润却大幅度减少,已经成为了困扰很多厂商运行的拦路虎,尤其对于一些销量本身不高的汽车厂商,情况则更加棘手。
当然这种情况本身并不难理解,在过往的一段时间里,随着对外汇率增长,以及部分原材料的涨价,导致汽车厂商的生产、运营成本出现了增长,包括为了提升销量,在市场营销、媒体投放层面增加的成本等等。但是由于市场持续低迷,汽车厂商之间大打价格战,就导致了整体利润被摊薄,那么这一涨一跌之间,汽车行业利润率就呈现出了30%的下滑幅度,这也是很无奈的一件事。
当然更加难受的,可能还是一些新能源汽车厂商,虽然说碳酸锂成本已经从去年一段时间五六十万元每吨的超高价格,降低到如今20万元一吨左右,可以说电池原料成本大幅度下降,但是对于很多厂商来说,整体利润并没有增加,相反大多数新兴的新能源汽车厂商,还处在亏损当中。比如造车新势力中,理想已经实现了盈利,但是蔚来、小鹏等一众新势力品牌,至今没有摆脱亏损,电池成本降低和销量增长,并没有改善盈利状况,赔钱赚吆喝的成分很大。
造成新能源汽车赔钱赚吆喝的原因,主要还是成本相对较高,而且由于很多品牌销量比较低,难以分摊成本。上半年,很多新能源汽车品牌都在致力于研发超高速快充、更高阶驾驶辅助等等,这些研发成本都是很高的,但是像小鹏、蔚来这样的车企,销量在1万多辆左右,很难分摊掉研发成本。
可能像比亚迪、特斯拉这种绝对销量非常高的新能源品牌,即使降价,也能保证一定的利润率,依然有钱赚,而像理想这样的品牌,本身平均车价就很高,利润空间很大,而且由于这个品牌在新能源汽车领域打出了差异化优势,所以基本没有参与价格战,这让理想汽车的整体毛利率很高。但是绝大多数新能源汽车品牌,尚处在花大钱搞研发、提升知名度和消费者接受度的阶段,销量本身很少,难以分摊成本,所以呈现了大幅度亏损的状态。
而且汽车厂商之间的价格战,将本来属于经销商渠道的优惠权限直接“提级”,导致经销商行业在价格方面的操作空间大打折扣,所以上半年,有超过50%的经销商呈现亏损状态,创下最近几年的新高。而且由于厂商之间的价格战,剥夺和摊薄了经销商的利润空间,导致经销商和汽车厂商之间的矛盾加深,经销商体系也面临崩溃的危险。
所以其实从整体上来看,尤其是从很多消费端的小伙伴的视野来看,今年的国内汽车市场非常“热闹”,尤其是厂商之间大打价格战,导致车辆价格整体下降,一些自主品牌的新能源汽车呈现“油电同价”的状态,而且在超快充、城市NOA等技术的落地方面,效率也是越来越高,大有你方唱罢我登场的架势。但是从行业的宏观角度来说,市场需求减弱,带来了供给端的过分竞争,直接导致了汽车行业的利润率大降,尤其对于看似蓬勃发展的新能源汽车行业来说,很多新能源汽车厂商还处在赔钱赚吆喝,咬牙搞研发的过程中。